10 years for Sensor

服务热线:0755-82908211



Case 行业快讯
来源:
现实世界就是一个模拟信号的世界,人通过视觉、触觉等方式来感知世界。在物联网时代,传感器肩负起了“五官”的使命感知万物。万物互联赋予人类生活无边的想象。可以说,当前传感器发展处于多领域全面开花状态。其细分产品之多,之繁杂,就连全部罗列出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今天就来说说,在消费领域常用的6款传感器。1. 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temperature transducer)是指能感受温度并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使用范围广,数量多,居各种传感器之首。温度传感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分别是传统的分立式、模拟集成及新型的温度传感器。新型温度传感器正向智能化及网络化的方向发展。温度传感器按传感器与被测介质的接触方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接触式温度传感器,一类是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传统温度计原理: 接触式温度传感器的测温元件与被测对象要有良好的热接触,通过热传导及对流原理达到热平衡,这时的示值即为被测对象的温度。这种测温方法精度比较高,并可测量物体内部的温度分布。但对于运动的、热容量比较小的及对感温元件有腐蚀作用的对象,这种方法将会产生很大的误差。非接触测温的测温元件与被测对象互不接触。常用的是辐射热交换原理。 此种测温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可测量运动状态的小目标及热容量小或变化迅速的对象,也可测温度场的温度分布,但受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凡是需要对温度进行持续监控、达到一定要求的地方都需要温度传感器。在消费领域,温度传感器常用于探测室内温度变化。它能感受温度并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当温度高时,空调开端制冷,当温度低时,空调开端制热。实际使用过程中,使用到温度传感器的地方也经常会使用到湿度传感器,同时装2个很不方便也很占地方,所以两者经常集成在一起,形成温湿度传感器。 2. 脉搏传感器脉搏传感器,指的是用来检测类似心率的机器,主要应用在医疗...
发布时间: 2017 - 11 - 13
来源:
在“工业4.0”新一轮工业革命来临之时,我国不失时机的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将给我国制造业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也给传感器行业带来无限发展商机。“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驱动力是抓智能制造,它是解决中国制造业由大国变强国的根本路径。称重传感器行业如何落实“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必优传感网认为: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设计与制造,是行业内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近年来,三维数字化设计制造能力已经成为国内外企业竞争的核心,是实现企业研制能力变革的支点和突破口, 这一具有风向标性质的变化应引起称重传感器企业高度重视。尽管应变式称重传感器的原理和制造工艺决定了它不能象机器零部件那样自动化、智能化无缝连接生产线大批量生产,但也应该用互联网思维升级称重传感器的结构设计与制造工艺,使其尽量接近数字化、智能化或部分数字化。互联网是共性和基础,称重传感器企业管理层必须用信息化的手段和互联网思维审视企业、再造企业。剖析企业的主要元素,一个是人,一个是事,企业的转型无外乎就是人的转型和事的转型。称重传感器结构设计与制造工艺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就从人和事开始,即从人的设计理念和制造工艺流程开始,实现结构设计与制造工艺模式创新。
发布时间: 2017 - 11 - 13
来源:
在现有的传感器生产厂商中,大多数对传感器的出厂质量检测都是使用人工检测。但是人工测试是不能准确测试的,比如5KHZ频率的反应时间怎么测检?人工是检不了的,除非专门为检测这一个功能上一台设备...... 比如接近开关,它的性能大概包括:开关频率、最大检测距离、短路保护、反接保护、回差距离、待机电流、负载电流......再说大家都要晕过去了。我想说的是:真是人工检不过来,而且大部分厂商是不会全检的......那么质量就没办法保证啊。结果,大家都感觉产品质量时好时坏。 人工检测的传感器项目难度详解最大检测距离,产品摆放要求高,要求摆放到位,角度不能的偏差;测试动作要求高,操作到位,读数准确(长时间作业容易出误差)开关频率,高频率,人工无法检测,要增加设备导通压降,除了要培训测电压,还要培训员工计算压降回差距离,移动产品测距容易产生误差,读数要求准确短路保护、电源反接保护,反接、错位接线、确定产品正常待机电流、负载电流、漏电电流,培训电流表,要求电流读数准确,必要时计数漏电电流值…… 人工测检各项流程非常繁琐,生产过程中产生较高人工成本。而且由于个人状态不同,产品难以得到质量保证。培训成本高,各项检测存在技术难度,对岗位技能要求高,不利于人事安排。 传感器功能测试机代替人工检测1、检测效率高,本设备可实现产品的快速装夹与拆卸,10个检测项目一次完成。每个产品大约用时50s,与人工相比,大大缩短了时间。2、提高准确性,本设备采用了机器视觉系统,能够迅速并准确的计算出最大探测距离,检测系统可准确识别被测产品的各项指标是否合格,减少了人为造成误差。3、对工人操作要求低,产品安装、拆卸简单,一步即可完成。软件界面简单、易操作,对人工技能要求较低,不需要专业培训即可上岗。4、减少人力成本,本设备七个检测项目可由一人一次全部检测完成,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
发布时间: 2017 - 11 - 09
来源:
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之一的传感技术,获得了飞速发展。但是普通传感器所具备的感知——输出的单一功能,以及失效后无法及时判定等问题,越来越制约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已然不能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传感器应运而生。它作为网络化、智能化、系统化的自主感知器件,是实现智能制造和物联网的基础。智能传感器具有信息处理功能,集感知、信息处理与通信于一体;能以数字量方式传播具有一定知识级别的信息;具有自诊断、自校正、自补偿等功能,传感技术正在向智能化、网络化、微型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智能传感器在物联网领域的发展前景在物联网机遇下,传感器迎来巨大发展前景。其中,MEMS传感器凭借体积小、性能稳定、灵敏度高等优势,将成为明星级产品。未来,传感器市场中心也将向MEMS传感器迁移。其中消费电子市场和汽车电子市场是MEMS传感器需求的主要领域。根据《2016-2021年中国MEMS传感器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我国传感器市场产值已经超过1200亿元,随着物联网技术不断发展,未来五年传感器产值将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消费电子市场需求规模本身很大,这造就了MEMS传感器在消费电子中拥有较高的市占比;而汽车电子方面,因为每辆车至少需要50个MEMS传感器,所以汽车电子对MEMS需求也极大。未来,得益于可穿戴设备、车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预计MEMS传感器的主要需求力量仍在于消费电子与汽车电子两大领域。智能传感器在物联网领域的三大挑战当今的智能传感器模块包含与原始传感器集成的某些处理能力,它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可归结为以下三点:第一个挑战是技术本身。要知道封装尺寸不可能无限缩小,而对低能耗和高性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供应商不得不改进系统,使其更智能、更具感知性。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使技术跨越多个产品平台。其次,行业具有宽泛的分散特性。众所周...
发布时间: 2017 - 11 - 09
来源:
年初伊始,就传来各类有关传感器获得新突破的讯息,其中有新型生物传感器实现即时检测,智能手机搭载小型化分子光谱传感器以及芬兰成功研发世界首款高光谱移动传感器等。必优传感网特此对这些传感器发展突破进行收集整理,让大家能对最新的技术有更全面的了解。 突破一:芬兰成功研发世界首款高光谱移动传感器 芬兰VTT国家技术研究中心通过将iPhone摄像机转换为新型光学传感器,成功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高光谱移动设备,这将为低成本高光谱成像的消费应用带来新的前景,例如消费者将能够使用移动电话进行食品质量检测或健康监测。 光谱成像广泛用于各种物体感测和材料属性分析。高光谱成像对图像中每个像素点进行光谱分析,可实现宽范围测量。高光谱相机已经用于苛刻环境条件下的医疗、工业、空间和环境感测,但价格昂贵。VTT开发的高光谱移动设备,通过将可调节的微小MEMS(微光机电系统)滤波器与iPhone的摄像机镜头集成,并令其调节功能与摄像机的图像捕获系统同步,将智能传感器与互联网结合,使得利用具有成本效益的光学MEMS光谱技术开发新的移动应用成为可能,如利用车辆和无人机进行环境观测、健康监测和食品分析等消费应用。 突破二:世界首个搭载小型化分子光谱传感器智能手机发布 近日,长虹公司发布全球首款分子识别手机—长虹H2,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搭载小型化分子光谱传感器的智能手机,可实现果蔬糖分、水分,药品真伪,皮肤年龄,酒类品质等检测,成为随身携带的个性化健康管理集成终端。 据了解,长虹将实验室级别光谱仪的能力和精度整合进可供人们日常携带和使用的手机中,有效提高用户的日常生活质量。例如在检测食品是否安全方面也有很大帮助,H2手机向所搭载的小型化高分辨率近红外光谱传感器发出指令对被测物体进行“近红外吸收光谱”的数据采集,并将光谱数据传输至云平台进行分析、计算、处理,得...
发布时间: 2017 - 11 - 09
友情链接:    必优  |  必优网  |  华创测试  |  多分量传感器  |  力传感器  |  压力传感器  |  扭矩传感器
X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2

MSN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6

二维码管理

8

邮箱管理

在线客服
XML 地图